首页>>学习园地>>主题活动>>【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追寻民革先辈们的革命足迹
【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追寻民革先辈们的革命足迹
作者:卓俊娴   发布时间:2017-06-05 00:00:00  浏览次数: 2074次

南国三月,春风拂面,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在民革南充市委会的组织带领下,赴广东广西参加“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活动,先后参观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故居、李济深故居、李宗仁官邸,一路走来,被民革先辈们的革命足迹和不懈追求深深感动。

在广州,我们参观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了解了黄花岗烈士陵园的历史渊源,此陵园是为了纪念当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战役中牺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的。我们瞻仰了七十二烈士陵园陵墓,深切缅怀了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在陵园里周转,大大小小的陵墓伫立在四周,布局庄严宏伟,墓道两旁排列着苍松柏树,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长眠在这里的人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就义牺牲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沉睡麻木的中国同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探索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他们参与和领导的“三二九”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中国的革命事业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看到了新的希望。黄花岗精神,是大无畏的,牺牲自我,以解放、服务人民大众为己任的精神,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这种精神是永不会腿色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传播于人民大众的心中。

来到中山纪念堂,放眼望去,一座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在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广场上映入眼帘,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次分明,大气壮观。透过一件件斑驳的历史文物,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光辉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面前:在那个内忧外患的苦难中国,孙中山先生首先举起彻底反封建的旗帜,提出“三民主义”和“起共和而终帝制”,创立中华民国,迈出了中华民族划时代的一步;在革命果实被窃取后,孙中山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进一步诠释了“敢为人先”和“天下为公”的革命情怀。站在孙先生的铜像下,不由地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通过参观学习,让我重温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发愤图强的伟大事迹,作为孙中山先生遗志的继承者和追随者,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而才从何来,便当努力向学。为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积极支持下创办了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篇章。“亲爱精诚”四字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此举,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走在校舍的走廊当中,感受当年在战乱时期年轻的未来将领们为国家的兴亡而发奋苦读的精神。历史的在这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八十年前,中国的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投入到了革命的大部队当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怀着相同的目的,尽自己之才为祖国的存亡献上自己的全部。“黄埔精神”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期望和军校师生在大革命斗争之中形成的,军校师生的“黄埔精神”不仅在大革命年代发挥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人非但物是,历史不可以被人所抛弃,而应该为人铭记。于校内辗转参观,心中的跌宕自不必说,待得出了大门,又觉得心中有些怅然。当国家被战争的车轮划过,才会让她的人民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化的当今社会,便更该铭记这一道理。时刻准备着,为了人民,为了党而不断充实自我,保持忧患意识,提升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这是孙中山先生提醒和勉励后人的警示名言,作为新时期的一代,更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走多党合作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作出新贡献。